最新目录

春季养生保健——温柔以待养护肝

来源: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5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 刘洋 在四季之中,春季属木,五脏之中,肝也属木性,因而春气通肝,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,人便精神焕发。因此,春季养生

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 刘洋

在四季之中,春季属木,五脏之中,肝也属木性,因而春气通肝,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,人便精神焕发。因此,春季养生、疾病调摄以顺应阳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,应该以养肝为重点。 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,调畅人体情志,肝气畅达,人体器官气机才能通畅,生命活动才能正常。肝气不畅,情志抑郁,女性容易患月经不调、胃病、面部色斑、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等疾病。肝火旺盛,还会出现面红目赤、心烦起急、眩晕、头痛、口干口苦、便秘、小便黄等症状,甚至会增加患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血管病的风险。因此,春季应该调理肝气,使得肝气畅达,不能够随便生气,不要随便发肝火,要温柔以待养护肝。

一、调畅情志

在情志方面,春季人的情志平稳对养肝补肝非常重要。人们常说“怒伤肝”、“肝火太旺”,其实都是说情绪过度受刺激,会破坏五脏之平衡协调的关系。春季与肝脏的五行相配,中医常把肝脏比作刚强躁急的“将军”,喜条达、舒畅,忌压抑,故肝气条达,可舒发心中的郁气,气血运行通畅;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而生疾病,因此,注重调畅情志,保持心情愉悦,努力做到不着急、不生气、不发怒,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,以宽容、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一天,以此来保证肝的舒畅。

学会驾驭情绪。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,所以调整情志、稳定情绪非常重要,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,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。

及时宣泄。遭遇不良情绪时,要学会通过简单的“宣泄”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,防止肝气郁结。如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、痛快地喊一回、向亲朋好友倾诉等,都是不错的方法。

转移注意力。情绪激动时,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,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,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,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,如玩游戏、打球、下棋、听音乐、看电影、读报纸等。

二、保证充足睡眠

熬夜对肝脏的伤害最大,成年人一般要在23点之前入睡,到了凌晨1点到3点应进入深睡眠状态,这个时间是肝排毒和肝养血的最佳时间,需要在熟睡中进行,如果此时不睡觉,导致肝血不足,皮肤失养会出现干燥失去弹性,晦暗无光;肝血不足,目失所养,再加上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,常会出现眼干、甚至眼痛,视物模糊、视力下降。

助益睡眠 中医妙招多

药茶:

(1)合欢花茶:合欢花20克,煎水当茶常服。有疏肝解郁、安神定志之功效。“春色不知人独自,庭前遍开合欢花”。“合欢”寓意“言归于好,合家欢乐”之美意,合欢花象征永远恩爱、两两相对,是夫妻好合的象征。合欢花,在中国是极受人们喜欢的一种花,古人曾有语:“叶似含羞草,花如锦绣团。见之烦恼无,闻之沁心脾”,这就是对合欢花极大的赞赏。合欢花不仅观赏价值高,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合欢,味甘平。主安五脏,利心志,令人欢乐无忧……”合欢花味甘、性平、入心、肝经,无毒,有养血、舒郁、理气、安神、活络、止痛之功,用于心神不安、忧郁失眠、治郁结胸闷,失眠健忘,能安五脏、和心态、悦颜色,有较好的强身、镇静、安神、美容的作用。

(2)柏子仁茶:炒柏子仁15 克,炒香为度,然后轻轻捣破,开水泡饮。

柏子仁性味甘平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养心气,润肾燥,安魂定魄,益智宁神”有养心安神、润肠通便之功,适用于血虚心悸,失眠盗汗等症。

足浴:

中医有“天天洗脚,胜吃补药”、春天洗脚,升阳固脱;中医认为,脚上有相应的对应点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,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,是足三阴之始,足三阳之终。双脚分布有60余个穴位,热水泡脚犹如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,有推动气血运行,温煦脏腑,滋补元气,壮腰强筋,通畅血脉、调整阴阳,消除疲劳,改善睡眠,增进食欲的作用,故有健身养生防病之效。

磁石、菊花、黄芩、夜交藤,各30克,水煎2次,去渣取汁,倒入浴盆中,趁热浸洗双脚 15分钟~30分钟,每晚睡前1次。足浴时,有针对性地在热水中加入某些药物,或直接用中药制成的颗粒泡脚,热力更能帮助药力渗透,有助行气活血、改善疲劳、恢复睡眠、强身防病之效。

药枕

文章来源:《中华保健医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bjy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513/968.html



上一篇:卫星也能“保健”!格鲁曼公司卫星服务航天器
下一篇:为残疾人“打开一扇窗” 恩施州2021年第一期残疾

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稿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华保健医学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