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目录

保健医学的概念与形成历史(2)

来源: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1.2.2.2 健康促进 加强常见病防治,以循证医学为指导,以患者的根本利益及长远利益(降低死亡率、致残率、提高生活质量)为出发点,精准选择高效、无

1.2.2.2 健康促进 加强常见病防治,以循证医学为指导,以患者的根本利益及长远利益(降低死亡率、致残率、提高生活质量)为出发点,精准选择高效、无害、价廉、最佳的医疗保健方案,提高常见病的防治水平。构建全覆盖医疗网络,加强社区全科医疗以及智能化远程医疗,建立区域性全覆盖医联体,实施小病在社区-大病去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,实现三级预防全覆盖[5,8]。

1.2.2.3 健康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,始终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。定期体检、评估、干预、跟踪,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随诊制度,对慢病进行规范化治疗,实现电子化统一管理。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,包括我国正在推行的各种基本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、长期护理保险等,将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纳入保险范围。通过政府投入、社会支持、家庭、个人积极参与,逐步解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以确保实现不断提高全民生命质量的既定目标[5,7,8,10]。

2 保健医学的形成历史

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,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,医学模式随医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。从近代医学到20世纪70年代,占主要地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,此后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和实践,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模式[3,11,12]。

2.1 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,每种疾病都能通过可测得的生物或理化指标变化而得到解释,从而找到病因及相应的治疗手段。生物医学模式是在原始社会的神灵医学模式、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、文艺复兴时期的机械论医学模式等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,其产生标志着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,极大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。

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,医学陈规被打破,产生了人体解剖学;17世纪和18世纪,生理学、病理解剖学相继产生;19世纪,细胞学、细菌学获得长足发展,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逐渐成为两个独立学科。数学、生物学、物理学、化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,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卫生革命,预防医学开始从临床医学中分离出来,形成独立的医学体系。20世纪中期,随着物理学的大发展,作为临床医学另一个重要的分支,康复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。

2.2 生物-心理-社会学模式的发展 虽然生物医学模式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,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,人类的疾病谱、病因谱和死因谱不断变化,由生活方式、生活行为、社会环境所致的疾病已经占据主流。而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显示出其内在的缺陷,即对人的社会属性、心理因素、精神因素、整体变化的忽视,因而限制了现代医学的发展。

1972年,美国精神病学家乔治·利曼·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,并于1977年在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系统阐述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的著名文章“需要新的医学模式: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”[4]。文章结论中指出,“生物医学模式是当今疾病的主要模式,但其框架内没有留出疾病的社会学、精神病学和行为医学的空间。而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却能为真实世界的健康事业提供一个研究的蓝图、一个教育的框架和一个行动的计划。”“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之路。”他的观点迅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认同,使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医学模式。

半个多世纪以来,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疗实践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并导致了世界卫生工作的战略革新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:(1)建立起生命探索新思维,即用综合思维方式探索生命与健康问题;(2)逐步形成了医学研究新方法,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、疾病研究与心理-精神-社会研究相融合的科学研究模式;(3)拓展与转变了医学服务的领域,从治疗服务扩展到预防服务、从生理服务扩展到心理服务、从医院服务扩展到社区服务、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展到全面社会服务[5,7,8]。

在联合国卫生组织(WHO)的指导下,从发达国家开始,卫生资源的投入逐步与社会转变同步向扩展领域倾斜;临床医师的角色内涵同步转变(卫生保健提供者、决策者、健康教育者、社区领导者、服务管理者),全科医学队伍形成并迅速壮大为临床医师的主体;社会健康保障体系(公共卫生教育与服务、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、长期护理等服务体系)加速发展并逐步完善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华保健医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bjyx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7/1156.html



上一篇: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重点征稿范围
下一篇:复发性流产影响生命全程保健的免疫病因学研究

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稿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华保健医学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